經過八年馬拉松長跑後,備受全球關注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近日正式簽署。這個由中國、日本、東盟等15個國家簽署的RCEP覆蓋全球30%人口、近30%經濟體量,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貿區。
美國《僑報》11月16日載文《RCEP對中國的意義不止於經濟》,文章說,經濟全球化的逆流和回頭浪,叠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造成了全球經貿投資持續疲軟,也為近年世界經濟未來注入了很多不確定性。RCEP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市場准入,也包括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等大量規則內容,它的簽署為疲軟的亞太經濟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比如多數成員國65%商品貨物將立即降至零關稅,各成員國受保護的產業商品10年內也將減免,都將進一步賦予成員國之間的經貿投資更多活力。對中國而言,RCEP既能為疫後中國經濟充分複蘇提供更多確定性,同時也將為中國經濟未來創造更廣闊空間。
一方面,RCEP有望進一步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與升級。2001年中國加入WTO,對歐美企業釋放了磁吸效應。這些外資既為中國帶來了雄厚資金,也帶來了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并推動了中國工業化進程和產業優化升級。RCEP的開放標准和水平更高,這意味著中國在高端技術和高品質商品上將面臨來自日韓、澳洲等國的競爭壓力,但反過來這種壓力也也將倒逼中國加快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步伐。
另一方面,RCEP有助於中國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RCEP釋放出的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減少標准壁壘等投資貿易便利化承諾,有助於更多領域的中國商品出口海外,也將放大中國對海外企業的磁吸效應,同時強化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不過,RCEP對中國的意義不止於經濟層面——還有戰略意義。近年,華盛頓對北京挑起了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輿論戰等多場戰爭。在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下,對華強硬已不再是特朗普的個人印記,而是成為了美國對華“新共識”。奧巴馬任內,白宮曾推出了遏制中國影響力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則是從經濟層面遏制中國的體現。放眼未來,未來無論誰出任美國總統,遏制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都將是對外政策的必選項。
目前來看,拜登很可能成為白宮新主人,也可能重拾奧巴馬時代的多邊主義外交,通過聯合盟友對華施壓。RCEP的簽署,有助於中國從經貿層面擴大自身“朋友圈”,增強與日本、韓國、澳洲等美國盟友經貿關系。比如,近日中日便簽署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這種歷史性的突破有望讓兩國經貿融合度進一步提升。這種不斷強化的經貿關系,也有望稀釋美國聯合盟友遏制中國影響力的努力,進而減輕來自華府的戰略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