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4 第二百零二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中評論壇:美國對華新態勢如何應對
作者 郭至君 李娜 實習記者 付麗
2018年7月1日


http://hk.crntt.com/doc/1051/1/0/6/105110643.html?coluid=93&kindid=3851&docid=105110643&mdate=0625001748

今年以來,中美關係發生較多變化,對於目前態勢,中國應當如何評判?貿易戰的後續手段會有什麼?印太戰略的進展與具體實施如何?台灣問題再度成為中美關係中的焦點,美國的意圖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向為何?中美關係未來中長期的走向到底應該如何分析?昨日,中評智庫基金會在北京召開了以“美國對華戰略新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為題的研討會,邀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郭震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所所長、研究員陳須隆,中國社會科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主任、研究員袁征,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向陽,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中國軍事科學院外軍所美歐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童真,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台美室副主任汪曙申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周建閩主持。 

  

在會議上,中國社會科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主任、研究員袁征表示,從中長期來講,有潛力成為美國對手的就是中國而且這種勢頭在不斷地上升,中國越來越活躍,逐漸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美國認為中國在對外政策方面變得咄咄逼人。現在出現這樣的狀況比他想象得要早了幾年,美國已經開始“動起手來”。但是中美碰撞期遲早都會來的,不過這個時刻還是晚一點來比較好,因為新興國家正在上升期,實力不足以完全應對美國,中國要思考如何要巧妙的應對。從短期來講,中國碰上了一個“不可預知”的特朗普總統,而且他周圍還有一批對華強硬派。這種時候,中國應該更要冷靜,中美關係不好的時候,我們要更多看到兩方能夠合作的空間,這會為我們迎來更多的機遇。美國現在的焦慮感比較強,我們應給它一定的適應期,未來中美還是競爭與合作的模式,但競爭面比較多。中國在核心利益問題上要堅決不讓步,在其他方面可以進行策略性的思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向陽表示,美國對華利用合作和遏制兩手並用,後者更多蓋住了前者,更加突出。現在中美關係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美國對華新的認知的大氣候和特朗普中期選舉的一個小氣候的叠加。中美關係的未來要注意到三個因素,其一,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在美國的盛行會間接影響中美關係,這個因素是有長期性的。其二,中美競爭面凸顯,主要責任在於美方,美國對華戰略偏重於壓制圍堵使得中美矛盾凸顯。其三,特朗普本身構成了一個變數,使得美國對華戰略不穩定、不靠譜,朝令夕改,無法預測。這需要我們在不靠譜之中去研究他的風格和個性,有針對性的應對他。總得來說中美還是鬥而不破、以鬥促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所所長、研究員陳須隆指出,現在爭局特別明顯,美國認為世界是一個競技場,中國認為世界要合作,中美的世界觀是對立的。中國威脅論不是沉渣泛起,而是美國真的覺得中國對它產生了威脅。美國也對此製造了一些輿論戰,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美關係的嚴峻性,要增強憂患意識,我們要對貿易戰的性質有充分的認識,背後是一種戰略性的競爭。他也指出,印度是一個關鍵的角色,中印關係一定要搞好,這個是破解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現在中美關係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時刻,中國要正視問題,冷靜應對,不要泛起反美思潮,所謂“打不敗的對手才能做朋友”,要防止中美關係脫鈎、脫軌。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表示,看待中美關係要冷靜、冷靜再冷靜,要去仔細分析大趨勢,清楚所謂的“敵我力量”對比,從大格局出發,不要被特朗普的虛張聲勢嚇到,自己要有信心。王勇指出,貿易戰並不是僅僅貿易的問題,涉及到軍事、科技、教育等等領域,同時也不僅是受特朗普個人因素影響,美國的左右派、各個政黨雖然在國內問題上尖銳對立,但在對華政策上確是高度一致。對此,王勇表示,在中國崛起大背景下,中國的和平崛起道路會更加艱難,中美關係的改善需要通過對話,而解決貿易問題首先需要解決信任赤字。同時,王勇談到,要打好和美國的貿易戰,市場是中國最大的一張“王牌”,我們要以積極開放的態度來應戰,利用好這張牌來緩解美國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防止貿易戰擴大化。 

  

中國軍事科學院外軍所美歐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童真談到,過去10年美國錯失強勢打壓中國的機會,現在中美實力差距縮小,導致美國國內“溫和派”不敢說話,“強硬派”當道。她認為,美國對於中美關係的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美中競爭是結構性的,是不可調和的,二是現在美中對抗,美國不吃虧,如果任由中國做大,美國反而會越來越被動,勝算也越來越小。因此,童真表示,中國現在也不應對美國抱有幻想,不應把其看做是特朗普的個人因素,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面對美國的戰略壓力會越來越大。 

  

童真表示,中國在未來很有可能超越美國,而在超過的拐點上,如果發生拐點的錯位麻煩會更大。假設在經濟上中國超過美國,但是軍事、科技等方面又落後於美國,這會讓美國更加敏感,因此,她認為當務之急是實現軍事現代化,加快自主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排除我們的隱患。她還看到,美國當前在經濟、軍事、科技上對中國實施的一系列反制措施,是通過低成本高收益手段來應對中國,以此展開全面競爭和混合博弈。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台美關係室副主任汪曙申談到自己對中美中長期的判斷,他表示,中國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競爭階段,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博弈必將加劇,但中美關係還沒到破局的臨界點。他主要談到台灣問題,汪曙申認為,美國的台海政策有三個比較重要的支柱,一是一個中國政策,美國保守派一直強調將美國的一中政策和中國的一中原則拉開差距;二是雙重威懾,一是威懾中國大陸對台灣使用武力,另一個是威懾台灣推動“法理台獨”,特朗普基本接受了台灣的兩岸政策,認為中國大陸應該給蔡英文當局彈性和空間 ,美國認為大陸率先打破了現狀,其次對中國防禦性動作進行過度解讀;三是雙軌道策略,一方面通過一中政策和雙重威懾穩定中美關係,另外一方面長期推動美台實質關係。

特朗普時代美台實質關係怎麼走?汪曙申表示總的趨勢是向上突破,這與美國對華氛圍有關係,主要是“保守派”得勢,包括國安會、國防部負責人等保守“鷹派”都主張大膽和運用台灣來牽制中國。汪曙申表示,美國國會對美台關係的影響非常大,而從台灣方面來講,台灣非常想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接下來可能會通過美國對台灣的需求來謀求其參與空間。 

  

自去年12月以來中美之間發生的密集重大摩擦,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郭震遠用一句話總結判斷:冷戰結束以來,中美進入第三輪摩擦多發期的高峰階段。他認為,第一輪是90年代冷戰時期;第二輪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主要是針對冷戰遺留和新問題;第三輪則是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TPP。郭震遠表示之所以將現在中美摩擦定義為第三輪摩擦多發期的高峰階段,是因為首先時間上無縫連接,其次特朗普和奧巴馬雖然形式不同,但在經濟上孤立和遏制中國的本質沒有改變,特朗普反而比奧巴馬激烈多了。 

  

郭震遠談到,特朗普的執政團隊多是“鷹派”人士,但“鷹派”不一定反華,反華就一定是“鷹派”,他認為特朗普欣賞“鷹派”的立場,但是“反華”不一定是特朗普的理念,特朗普把“反華”更多是作為工具,而不是執政理念。他用一句話總結道中美關係目前的態勢,即中美之間儘管競爭明顯,但競爭合作框架繼續保持,競爭權重有所增加。同時,郭震遠還談到,要從美國執行意圖的能力和前景去分析美台關係的發展,一是要看中美關係力量對比,二是要看兩岸實力對比。 

  

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周建閩表示,從去年底以來到現在中美關係出現重大變化,美台關係的發展也使得兩岸關係特別緊張。有學者說中美關係發生了質的變化,有的學者不這麼認為,但我們也不排除有這種趨勢,這樣下去中美關係會進入到一個相當困難的時期。中美出現這樣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會有一系列的碰撞與摩擦。當年奧巴馬時期我們提出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構想,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遠見的,但美國保守派的焦慮和猜忌使得中美戰略上的互疑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程度。從大局來看,中美關係注定會走到加劇磨擦這一步,但“翻桌子”還不至於,儘管台灣問題的惡化可能會直接導致中美衝突,但從戰略上來講這種可能性不是非常大,因為這其實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其實是美國戰略上的失敗。當前我們要高度重視美台關係在法律層面的實質性進展。總得來說,中美關係大框架並沒有遭到實質性的破壞,現在還在鬥而不破的框架和範圍內。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