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2024 第二百零一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殷人东渡美洲新证 — 从甲骨文东传墨西哥看商代文化对新大陆的影响 (一)
作者 范毓周
2013年3月1日


編者注:发表在《文物天地》2012年第9期上的论文。

 

殷人东渡美洲是近年中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不少中外学者都曾发表过许多论著,提出过不少假说和推断。这些假说和推断大多都将发现于墨西哥东海岸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和商代末年武王伐纣后原属商朝的殷人渡海远逃联系起来。究竟这些假说和推断是否属实,目前尚无人提出比较切实可靠的依据。为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根据笔者2001年在美国文明起源探索与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Cultural Origins)提供的“商朝与奥尔梅克文化间的跨太平洋联系研究奖助金”(Grant for the Study of Prehistoric Trans-Pacific Contacts between the Shang and Olmec People)资助下亲赴墨西哥进行考古调查所获结果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供海内外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参考。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不久,美洲原住民族印第安人的来源就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早在1590年,西班牙学者阿科斯塔 (Frey Joes de Acosta) 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亚洲人。[1] 1752年,他的这一假说得到法国学者歧尼(De Guignes)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中国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说法。[2] 随后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谁先发现新大陆的广泛讨论 , [3]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的是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W. H. Medhurst),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又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 途中遇到暴风, 被吹到美洲的说法 。[4] 在这些假说和推断的影响下,在西方学术界一度形成了著名的“跨越太平洋文化关系论”的学术流派 。[5]

 

美国学者迈克•周;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兰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墨西哥东海岸的拉本塔发现的美洲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6] 随后他又在198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7] 尽管目前所提出的证据还很薄弱,西方学者对此还有争论, [8] 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深入讨论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

 

东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源于对西方学者上述讨论的介绍,先在日本,后在中国也先后引发不少学者对于这一问题讨论的兴趣。早在20世纪初,日本考古学者白鸟库吉、桑原隲藏等人就开始对西方学者的讨论情况作了系统介绍,白鸟库吉并提出殷人可能是经由朝鲜移居美洲大陆。[9]中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受其影响对此也有浓厚兴趣,并曾委托清政府派往墨西哥处理索赔专案的特使欧阳庚调查有无殷人东渡美洲的痕迹。[10] 此后,陈志良, [11] 朱谦之, [12] 卫聚贤, [13] 张树柏, [14] 张虎生, [15] 徐松石, [16] 罗荣渠, [17] 房仲甫 [18] 和王大有,宋宝忠 [19] 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旅居美国的许辉博士(博士。许辉)也发表了他对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与商代文化的联系的看法。[20] 他们的探讨无疑对于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看法,但毋庸讳言,总括起来仍然显现论据不够充分,尤其缺乏文字方面的确切依据。

 

 

19999月,在河南安阳召开的“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在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任教的许辉博士(Dr. Mike Xu)带来他从美国搜集到的美洲大陆上发现的各种文字摹本,他曾专门与我讨论了这些文字摹本的价值和意义。我仔细观察了他的摹本资料后,曾谨慎地告诉他,其中墨西哥东海岸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上刻写的文字如果来源没有疑问的话,应当和中国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并将我对这些文字的初步释读意见告诉他,同时,我提出如果这些文字确实是和甲骨文属同一体系而我的释读不误的话,极有可能是商代末年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等王室成员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构成“三监之乱”失败后,逃亡到了美洲大陆繁衍生息留下的文化遗存。

这一意见传出后,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国外媒体也及时转载和报道,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真实底蕴,我们向美国文明起源探索与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Cultural Origins)申请了“商朝与奥尔梅克文化间的跨太平洋联系研究”(The Study on Prehistoric Trans-Pacific Contacts between the Shang and Olmec People)项目的奖助金,20013月伙同美国学者Elizabeth Childs-Johnson 博士、中国学者王振中博士由美国加州圣迭戈飞赴墨西哥进行考古调查(图1)。

 

 

 

图1 本文作者在墨西哥做考古调查时与印第安人合影

 

 

在墨西哥城的国家人类学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nthropology)和塔巴斯科的毕尔霍摩萨的拉文达公园(La Venta Park, Villahermosa. Tabasco)我先后仔细观察了在拉文达的4号遗址中发现的

 

 

 

 

图2 拉文4号中心祭祀遗址发现的玉人和玉圭

 

 

一组由16位小玉人和6根玉圭组成的奥尔梅克文化祭祀中心的文物原件和还原为原来摆放位置的复制品(图2),发现在玉人身后左边的两根玉圭上刻有明晰的文字。两根玉圭靠近里边的一根,原被称为5号玉圭,其上竖行刻写着七个以直线和稍弯的斜线构成的文字,其形体结构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正相一致,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现代汉字“十示二入三一报”(图4)。依照甲骨文语法文例可以断句为“十示二,入三,一报。”最左边的玉圭,原被称为6号玉圭,其上刻写2个字,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小示”二字(图)5,图6)。

 

 

 

甲骨文中“示”字多见,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徐中舒均释其本义为敬奉于宗庙中的神主,[21] 甲骨文中商王的先祖一“世”称为一“示”,商王的先公、先王一代即称“一示”,如甲骨文有祭祀“自上甲六示”的卜辞(《甲骨续存》1786片),实即合祭商人最早的先祖“从上甲到示壬六代先公”,故称“六示”。[22]  甲骨文中又有合祭十代以上先祖的卜辞,多用先述“十”接着述“示”再述个位数的方式,如“十二示”作“十示又二”。例如,合祭自先公上甲以下十二代先祖的卜辞就有“甲申卜,贞:酒,求自上甲十示又二,牛?小示,几,羊?”(《存上》1785)这是卜问对上甲以下十二代直系祖先进行合祭,是否以酒祭方式,用牛做祭品;并且同时祭祀旁系先祖“小示”,是否以“几”祭方式,用羊作祭品。[23] 因知,拉文达的这件玉圭上的“十示二”和上述《存上》1785种的“十示又二”应是一样的句式,同样是指十二代祖先而言。而6号玉圭上的“小示”应是指旁系祖先的小宗而言。甲骨文中“入”有两义,一是动词“进入”,徐中舒先生所谓“自外而中” ,[24] 这种意蕴沿用至今。另一义则为“贡纳” 。[25] 拉文达4号遗址出土的5号玉圭上的“入三”的“入”,显然是作“进入”较妥。“一报”的“报”,甲骨文中都作“匚”状,是一面不封口的方框,罗振玉依据《说文》谓其为“受物之器” ,[26] 金祖同进而谓:“受主之器之测视” ,[27] 其本义为宗庙中盛放神主的器具的侧视象形,因而用来作为商代王室的先公的庙号。例如,商代王室的最早的先公中就有“报乙”、“报丙”、“报丁”连续3个以“报”相称。 “报”又为规格极高的祭祀,如《国语•鲁语上》谓:“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据此,“一报”的“报”, 可能是指最尊贵的先祖。

 

 

 

 

值得注意的是,5号玉圭和6玉圭上的文字对照甲骨文释读后,我们会发现,它所叙述的内容竟然与玉圭前面的玉人摆放的情景惊人地吻合。我们从图2上可以看出,在玉圭前面共摆放16件玉人,其中以墨绿色玉石(研究美洲文化的学者称之为“绿玉”green stone)雕琢成的玉人为12个,他们均围绕背靠玉圭的一个红色玉人,靠近5号、6号玉圭的是3个白色玉人,他们排成一排,面向红色玉人好像是从外面走进来。显然,如果我们的解释无误,这12 个绿色玉人可能就是5号玉圭上的铭文所说的“十示二”,而3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就是“入三”,“一报”可能是指站立在玉圭前面被大家共同朝拜的红色玉人。据原发掘报道,[28] 这些玉圭和玉人原来埋在拉文达4号中心祭祀遗址中,埋藏后若干年后还曾挖开检视,足见奥尔梅克人对这批文物的崇敬和重视,应当说这些文物可能是他们祖先的象征。如果我们的推断不误,则这些玉人应当就是奥尔梅克人的祖先。至于6号玉圭上的“小示”正好在3个白色玉人的旁边,表明这3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可能是属于旁系的祖先,而且应是后来的三代祖先。这些玉人的面貌特征一望而知,都是中国人的面目。这与奥尔梅克的其他石雕神人形象都是中国人面貌特征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图7 )。

 

 

 

7   拉文达文化的石碉人像与儿童雕像

 

考虑到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后至帝辛(殷纣王)被周武王伐灭共有12位商王,则拉文达4号遗址的这组玉人中的12个绿色玉人极有可能是这最后12代商王的象征,3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可能是商代王室的旁系后裔进入中美洲后传承的3代首领,故其身后玉圭上铭刻表示是属于旁系的“小示”。至于为这些玉人朝拜站立在玉圭前的地位至尊的红色玉人则可能是他们的始祖,如同甲骨文所显示的商人的远祖“报乙”、“报丙”、“报丁”的象征,故称其为“一报”。如果这些推断无误,则奥尔梅克文化可能是商代灭亡后逃到中美洲的商人王室的旁系后裔遗留的文化遗存。拉文达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根据中美洲学者的研究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商代灭亡根据目前的研究其年代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29] 在商代灭亡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其逃亡到中美洲的王室旁系成员作为新到达美洲后的首领传承三代是很自然的,他们将原来在殷墟故里使用的甲骨文东传到墨西哥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范毓周,河南开封人,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教授,中央电视台《鉴宝》顾问。他师从胡厚宣教授,畢業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文明探源与比较研究,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著作豐富,重要的中文著作有:《甲骨文》及13卷本《早期中国文明》(与李学勤先生共同主编)等。他曾任世界多所著名院校客座教授和高级研究员,包括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与文明系、剑桥大学迈克德伦学院、法国人文科学院科研中心、德意志考古研究所 (Deutsche Archäologische Institut)、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院 (La Escuela Nacional de Antropologia e Historia de México) 等。他也先后為大英博物院、英国皇家工艺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作中国文物鉴定,並担任纽约佳士得、苏富比鉴定专家。2010年 应联合国邀请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首次“中国语言文化日”庆典,并在庆典活动中应邀作题为《汉字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专题演讲; 应美国佩斯大学邀请作《甲骨文及其东传中美洲》的专题报告。范教授曾在歐美數十所著名大学從事研究與講学,并与Edward L. Shaughnessy 教授合作在芝加哥大学为美国中西部博士班开设“甲骨文高级讨论”课。 联系方式:电话:86-25-86207187(宅),86-13813828365(手机);电子邮件信箱:fyznu@163.com.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