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4 第二百零二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張亞中:東海和平倡議可否從兩岸開始?
作者 張亞中
2012年9月1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8 00:27:27     

 

馬英九85日在台北賓館出席“中日和約生效60週年紀念展暨座談會”時,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五點,希望相關各方:(一)應自我克制,不升高對立行動;(二)應擱置爭議,不放棄對話溝通;(三)應遵守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四)應尋求共識、研訂東海行為準則;(五)應建立機制,合作開發東海資源。

 

對於台灣來說,所謂“東海和平倡議”應該指的只是釣魚台列嶼的爭議,牽扯的只有北京、台北與東京三方。它與南海爭議涉及多方有很大的不同。站在台北的角度,是否要在三方都同意後才能啟動對話,或者兩岸可以先就“東海和平倡議”事進行協商?

 

馬英九所提五點,對於兩岸來說,第(一)點沒有問題,因為兩岸不會為了釣魚台列嶼而有軍事對立等不理性的衝突。第(三)點也沒有問題,因為依據國際法,兩岸均主張釣魚台列嶼絕非日本領土。

 

近來馬政府的智庫人員在報章上發表文章,不主張與北京合作共同處理釣魚台問題,受“外交部”委託參與香格里拉會議的學者代表也表達兩岸不會在南海合作的立場。如果兩岸都不能在東海或南海問題上合作,“東海和平倡議”如何能夠實現?難道台北的“東海和平倡議”純粹只是為了日本而提出的嗎?

  

兩岸如果不能合作,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以給日本從中操弄的空間。六十年前的《中日和約》不就是一個例子?

 

85日是《中日和約》生效的六十週年紀念。為何會有《中日和約》?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岸因內戰分治,在國際政治的權力角逐下,均無法代表出席舊金山和會,參與簽署《舊金山和約》,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方才趕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前的七個半小時與日本國簽署《中日和約》,以確保相關權益。

 

由於兩岸均未出席舊金山和會,日本國在《舊金山和約》中也只有放棄台澎主權,而未明言交還給海峽兩岸的哪一個中國政府。雖然這樣的行為並不會影響到台灣歸屬“中華民國”的法律規範與事實,但是日後台獨人士仍以此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說辭。

 

在釣魚台問題上,兩岸的“同”遠大於“異”,反之,日本與兩岸的“異”遠大於“同”。如果馬政府要讓“東海和平倡議”落實,最好的方式就是兩岸先就“尋求共識、研定東海行為準則”、“建立機制、和平發展東海資源”、進行“對話溝通”。

站在國際法與歷史事實上,釣魚台是我們的固有領土,這點絕對站得住腳,但是,日本方面也絕不會輕言放棄立場。如果日本國堅持不與兩岸就相關問題進行協商,“東海和平倡議”是否就從此作罷?在主權領土、資源開發問題上,兩岸又何必要等到日本國一起參與,才能進行討論呢?在釣魚台與南海問題上,兩岸可以合作的地方很多,絕非僅只軍事合作一途而已。

 

《中日和約》生效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了,它是國際冷戰、兩岸內戰下,兩岸不得不分別與日本簽署和約下的產物。六十年已經過去,兩岸目前已進入大交流的時代,難道兩岸不能先行合作後再與日本進行協商呢?還是要繼續六十年前的老路,分別與日本國進行協商,再讓日本國從中製造一些,類似台灣地位未定等不清不楚,讓主權受傷、讓外界可以再大做文章的言辭呢?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張亞中博士為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 學系教授。张亚中为德国汉堡大学哲学暨社会学院哲学博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张亚中目前专书著作已逾十本,包括《两岸主权论》、《两岸统合 论》、《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欧洲统合: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互动》、《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伙伴》、《全球化与两岸统合》等书,均 为相关学术领域之重要着作。新著《开放政治市场》(联经出版)一书,阐述其个人的新政治思想。專訪見凤凰網:http://v.ifeng.com /opinion/taiwan/201009/ad395393-b10f-4aff-a64f-f2d44271eed2.shtml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