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4 第二百零二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二):現有史觀的問題在哪裡?
作者 張亞中
2011年6月1日


 

編者按:這篇文章首刊於www.ChinaReviewNews.com2010125日)

 

 

台獨史觀發展:希望從主權與自決中找到論據

 

台獨史觀倡議者首先以「台灣定位未定論」做為其史觀的一部分。1988417日民進黨第二屆第一次臨時大會通過的<台灣主權獨立決議文>(簡稱<四一七決議文>)即以此為理由。該文稱:「由於1952年的舊金山「對日和約」與1952年的「中日和約」均未決定將台灣的主權歸屬任何一個國家,未來任何台灣國際地位之變更,必經台灣全體住民自決同意」。

 

其實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始作俑者美國已經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於美國放棄了台灣地位未定的主張。雖然一些台獨論者並沒有放棄這個理由,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台灣民主化以後,台獨論者轉由「主權獨立」與「前途自決」這兩項觀點來為其台獨主張找尋法理基礎。台獨論者將「台獨史觀」擴充解釋為「分離史觀」。基於策略性的需要,他們可以容忍暫時的「獨台史觀」。

 

1992年立法院完成全面改選,19963月,在台灣地區完成了第一次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已經沒有理由再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台獨史觀」的本質從此從擺脫外來政權走向獨立,轉向已經獨立,只待「正名」而已。

 

19963月總統大選以後,510,民進黨文宣部副主任周奕成、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副執行長陳俊麟、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外獨會)秘書長田欣,與民進黨國大代表鄭麗文(後來擔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政策會副主委、現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鍾佳濱、段宜康等人聯合發動100多人連署,公布《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作為團結鞏固台灣現狀的新政治論述。綱領第五條:「台灣獨立,不一定以『台灣』為國家的名稱。國號、國旗、國歌的變更,不是台獨運動的主要目的。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最好能名實相符,以台灣為國家的名字;但是當國際現勢不允許時,應當接受暫時以其他名稱,維護實質獨立的成果」。這些民進黨新世代口中所稱的「國家其他名稱」就是中華民國。這一個所謂「台灣獨立運動綱領」的聲明,等於不再堅持「台獨史觀」,已滿足於「分離史觀」。

 

從「台獨史觀」到「分離史觀」:民進黨與李登輝的成果

 

「務實」的民進黨知道台灣獨立建國在政治上是一不可能的事,但是為了自圓其說,只有採「借殼上市」的做法,為了在2000年能夠贏得大選,算是正式放棄了以「住民自決」「追求獨立」的訴求,轉到認為在總統大選以後,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未來有關「改變獨立」現狀都必須經由台灣「住民自決」。

 

199959日,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稱,「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至此,民進黨已經把「住民自決」視為一個「維護」,而不是「爭取」台灣主權獨立的工具。

 

199979日,國民黨籍的李登輝總統喊出了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他所謂的「特殊」,只是因為兩岸是歷史、文化、血緣上的特殊相似,但是在主權歸屬上已經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國家。至此,「分離史觀」似乎已經成為朝野的共識。

 

20005月陳水扁執政,整個八年中,民進黨沒有碰觸憲法上的主權問題,但是在政治、經貿、文化上走上一條與大陸儘量切割的道路。也就是說,民進黨在現實環境不允許的情形下,沒有在憲法層次做出「分離」的舉動,但是不斷加足馬力在「分離史觀」、「分離論述」上。2002年的「一邊一國」是其關鍵性的發言。

 

民進黨在歷史教育上全力切斷與大陸的關係。也就是以「台獨史觀」做為教育政策的基礎,再透過教育政策來強化「獨立史觀」。除了美化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經驗,視日本在台灣五十年為「日治」而非「日據」。民進黨接受了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所謂「同心圓」之概念的出現,想要以地理的分隔來轉作歷史切割的工具。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台灣的九年一貫(國小、國中)課程與高中課綱,乃出現了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最後則是世界史的特殊模式。

 

這種模式當然是極其詭異的。台灣史的內容包括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史前史,另一個則是從十六世紀殖民國家經略台灣開始敘述,試圖描繪一部台灣遭到殖民國家蹂躪的歷史,而某種意義上,其實隱然把「中國」也視為是蹂躪台灣的一個「殖民國家」。

 

我想引述一下2007131日游錫堃晚間出席台灣北社尾牙宴的致詞,以為了解這個企圖切斷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史觀的重要性。中央社是這樣的報導:「他(游錫堃)支持杜正勝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翻修的政策決定,民進黨堅持維護台灣主體性的價值觀,不管泛藍如何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或要求杜正勝下台,對於杜正勝用具體作為落實台灣主體性的價值觀,民進黨高度肯定。他說,當初他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找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就曾經『任務交付』,要杜正勝對台灣史地教科書內容,處理好台灣主體性的問題,也提醒杜正勝,過程中一定引起國親陣營的反對,聲望也會下降,但要挺得住,不要輕言放棄。他認為,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價值觀,就要拋棄大中國情結與『一中』枷鎖,所謂的『憲法一中』就不是一種以台灣為主體的價值觀。他說,翻修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爭議,顯示認同台灣主體與認同中國主體,兩種價值觀是無法和解而共生」。

 

獨台史觀:國民黨的妥協與退讓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是國民黨在1994年以後的史觀改變的自我認同。

 

20083月馬英九執政,理論上來說,馬英九應該改變李登輝與民進黨長達十餘年所建立的「台獨史觀」或「分離史觀」,但是很遺憾地,馬英九任用了親綠的教育部長與陸委會主委,也接收了「分離史觀」的論述。

 

首先,馬英九政府在2008年上任以後,並沒有更動陳水扁時期所審訂的「九年一貫教育」(即從國小到國中)語文部分的課綱,反而於上任後第四天,他認命的鄭瑞城部長就將其公佈。依此新課綱,未來小學教科書不再稱「國語」而是「華語」,國中教科書不再稱「國文」而稱「華文」。為此兩岸統合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以「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鄭聲亂雅,亂紫奪朱」發表聲明。總統府雖然在當天就立刻做出回應,並表示會重新修正。但是除了「名稱」問題之外,還包括了實質上將本國文化限縮為台灣文化的問題,以及在社會學科中很多「去中國化」的教材仍然存在。為此兩岸統合學會再發表聲明,希望馬英九能夠指示教育部,除了立即修正名稱問題之外,能夠比照處理高中九八課綱的模式,重組課綱委員會,慎選委員,針對課綱內容進行更徹底的檢討。事情如何發展,我們將積極注意。

 

另一件則是更嚴重的高中歷史課綱的問題。依照馬政府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仍然延續杜正勝所提供的同心圓史觀,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對立,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是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講。在歷史的脈絡上,台灣史隱然已經成了「國史」。在馬政府的歷史教育藍圖裡,沒有說中華民國不是中國,但是已經清楚地說,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不屬於中國史。這樣的國民意識與史觀的教化過程,等於把目前的中華民國徹底「去中國化」了。為此,兩岸統合學會再發表嚴正公開聲明,期望馬政府能夠懸崖勒馬,「莫做自亡其史的天下第一人」,並積極防阻此一新課綱實行。

 

或許讀者不知道,馬英九在2008上任以後,杜正勝仍是歷史課綱的委員,而目前馬政府迄今只有微調的九八歷史課綱,就是當年在游錫堃指示下,由杜正勝強行主導通過的,直接背棄「憲法一中」,以「去中國化」,以塑造兩岸為「異己關係」、「一邊一國」為認同的課綱。

 

馬英九政府或許以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等於維持住了史觀。他們不了解,當中華民國的本質已經變質的時候,國民黨與馬英九政府的史觀其實就已經從「分治史觀」變質為「分離史觀」。與民進黨長期追求的「台獨史觀」不同,國民黨與馬英九政府選擇的是不放棄中華民國國國號的「獨台史觀」。

 

偏安史觀:國民黨稱其為轉型史觀

 

再一件「獨台史觀」的社會教育情形。明(2011)年是「辛亥百年」,台灣會有一連串的慶祝活動。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以「慶祝活動籌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身分報告指出,慶祝百年,將「由全民詮釋歷史」,建立「中華民國在地化」的「轉型史觀」;「以在地多元的觀點,凸顯台灣精神與其特色,進而建立中華民國發展史上的主體論述,目標就是希望以『中華民國在地化』的『轉型史觀』,表現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中心理念」。這個名為「轉型史觀」的官方名稱,其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獨台史觀」。如果放在整個中國的歷史經驗來看,這就是「偏安史觀」。

 

我們再從台灣政治人物的言論來看。以最近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多次在美歐發表公開言論稱「台灣前途應由2300萬人決定」、「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以及馬政府以「不統、不獨」為基本政策,這些政治言論都可以歸納為一個「獨台史觀」的社會化過程。「台灣前途說」基本上是民進黨早期「住民自決說」的延續,「主權獨立說」是「治權分立說」的刻意誤導,更是迴避了兩岸目前是「主權重疊」的憲政事實。

 

再從今年8月馬政府公開發行一批新的「十元硬幣」為例,蔣渭水已經取代了蔣中正。在總統府的通訊網站中,已經有將蔣渭水為「台灣孫中山」的稱呼。民間已有認為這是「台灣的國父」的新造神運動。

 

以上種種均是國民黨逐漸往「偏安史觀」滑動的跡象。2011年是辛亥百年,國民黨會舉行一連串的大型活動,依照目前所公佈的內容來看,都是為了強化中華民國在地化,即「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論述。

 

從最近聯合報所公佈的兩岸民意大調查來看,馬政府上任兩年多來,民眾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逐漸朝「永遠維持現狀」發展,比率首次突破五成;另外,有一成六民眾主張儘快獨立,一成五主張維持現況以後再獨立,5%主張急統,9%主張緩統,過半數的51%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僅4%無意見。以上數據與聯合報在20007月,即陳水扁首次執政時所做的調查結果相比,民眾的統獨態度明顯轉變。主張急統或緩統者,十年來合計減少15%,取而代之是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增加19%,主張急獨或緩獨的比率也多了5%。從政治社會化的觀點來看,這些數據當然不會是自然形成,而是長期政治人物的言論與政策所致。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民進黨推動的「分離史觀」已有成效,而國民黨並不會思考,是否應該將此一趨勢逆轉,反而更會基於這樣的民調結果,再強化其「維持現狀」的論述,並將史觀完全導向「中華民國是台灣」的「獨台史觀」的方向。從以上國語教科書、歷史教科書、政治人物的談話,以及辛亥百年的慶祝活動內容來看,可以清楚看出這樣的走向。

 

「獨台史觀」與「台獨史觀」在本質上並沒有多大差別,都是以與中國大陸「分離」為基本核心。我們可以預期,如果明年辛亥百年,台灣內部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正確史觀論述,其結果將使得「獨台史觀」與「台獨史觀」的成為完全主導台灣人民的史觀,這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一個不幸的災難。這也是我們兩岸統合學會希望能夠在辛亥百年招喚兩岸「共同體史觀」以正視聽的原因之一。

 

史觀形成與產出的邏輯:史觀、論述、政策互為因果

 

「史觀」是「論述」的基礎、「論述」是「政策」的依據,「政策」的實踐又會強化「史觀」的認知。三者之間有著因果關係。不同的「史觀」反應出對於自己歷史與未來的看法,有了看法,自然會形成相應的「論述」,也就是一種「說法」。而包括憲政立場、外交、經濟、國防、教育等所有「政策」或「作為」均為「論述」的產出。

 

民進黨以「台獨史觀」為基礎,進而以「一邊一國」、「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前途自決」為主要論述,視台灣獨立建國為最高價值與奮鬥的目標,認為與中國大陸分離為已存在的事實,如果要改變必須通過全體人民的公投自決。在軍事安全政策上積極依賴美日,在經濟上希望儘量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在歷史文化上企圖切斷與中國的關係。

 

國民黨目前的「偏安史觀」的論述則是「不統、不獨」的「維持現狀」,強調「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要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才能改變現狀。以「親美、友日、和中」為原則,在軍事安全上繼續積極依賴美國,在經濟上願意與中國大陸積極交流,但是在歷史教育政策上卻模糊或不尋求強化與中國的關係。

 

北京的目前存有兩種史觀,一是「內戰史觀」,一是「統一史觀」。「內戰史觀」所形成的論述,簡單地說,即「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當性」,並往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來表達。在這種論述下,必然是在國際外交上杯葛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事實,在軍事安全上壓制台灣。北京「統一史觀」的論述則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當然就可以包括「爭取台灣人民」的經濟政策,加強兩岸交流的文化社會政策,但是統一後的台灣,最多只是個高度自治的特殊行政區。

 

北京的「內戰史觀」與「統一史觀」與台北方面的「分離史觀」(包括「台獨史觀」與「獨台史觀」)恰恰成為了兩個對立的史觀,也自然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論述,也產生了會有衝突的政策。

 

台北方面必須思考,不論是「台獨史觀」或「獨台史觀」是否真能為台灣人民帶來利益?長遠來看,反而可能減弱了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時的參與機會,甚而給台灣自己帶來災難。北京方面必須思考,如何在終結「內戰史觀」與完成「統一史觀」中間,建立一個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共榮共利,屬於兩岸和平發展期的史觀,讓兩岸可以在這樣的史觀下發展論述並推動符合兩岸人民整體利益的政策?

 

大家一起努力: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

 

兩岸統合學會透過《中國評論》月刊已經完整地發表以「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為內容的「一中同表」論述,並以「文化統合、貨幣統合、經濟統合、身分認同、安全認同、國際參與、基礎協定」等七大願景(因為我們不是政府,談不上是「政策」,只能是願景或夢想),建議兩岸做為政策的參考。(張亞中著《統合方略》一書已經出版,讀者可以在網路上免費全文下載)。2011年是辛亥百年,在這麼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兩岸統合學會準備拍攝一部有七集的《百年中國》紀錄片,喚醒一個為兩岸人民所遺忘的「共同體史觀」。

 

這部以「共同體史觀」為內容的紀錄片,是以「兩岸同屬整個中國」為核心概念,以百年來中國的現代化挑戰與進程為影片的舞台。透過紀錄片,我們希望傳達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兩岸本來就是個命運共同體。由於中國在現代化的起跑道路上輸給日本,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即為一例。我們並希望傳達,當整個中國做為一個共同體被撕裂時,人民是沒有辦法安居樂業,整個國家必定是內憂外患,也難逃西方帝國主義的介入。我們也希望告訴兩岸,一個繁榮健康的中國,才容易得到台灣人民的認同,而一個反獨關懷大陸發展的台灣,才能得到大陸的尊重。我們還希望探討1949年以後,兩岸分別做為現代化的試驗場域,彼此有那些經驗是可以相互學習?當然我們也希望傳達,整個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必須要由兩岸相互學習與參與;台灣與大陸不可能不管對方地獨自完成現代化的目標。唯有以兩岸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相互提攜合作,才能夠真正為兩岸創造和平與發展。

 

基於篇幅,容我在下篇文章再來對兩岸「共同體史觀」進行深入探討。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張亞中博士為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张亚中为德国汉堡大学哲学暨社会学院哲学博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张亚中目前专书著作已逾十本,包括《两岸主权论》、《两岸统合论》、《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欧洲统合: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互动》、《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伙伴》、《全球化与两岸统合》等书,均为相关学术领域之重要着作。新著《开放政治市场》(联经出版)一书,阐述其个人的新政治思想。專訪見凤凰網:http://v.ifeng.com/opinion/
taiwan/201009/ad395393-b10f
-4aff-a64f-f2d44271eed2.shtml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