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4 第二百零二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淺談中、韓、日之間的歷史互動(二)---《另眼看歷史》外一章
作者 呂正理
2011年4月1日


·十世紀契丹與宋朝、高麗間的和戰關係

 

唐朝中葉起就已經藩鎮割據,是個戰亂的時代,最後流寇大起,也就是農民起來革命,導致國家滅亡。同一段時間,朝鮮半島上也是一樣的故事在上演,新羅王朝經過混亂的中代、下代政治,走到盡頭,發生農民起義,最後被高麗王朝取代。但中國在十世紀初進入五代十國的時期,實際上是藩鎮割據時代的延續,還沒有統一。這時在華北有一個契丹族崛起,建立了遼國。契丹領袖耶律阿保機滅掉渤海國。這是一個由高句麗的後裔與靺鞨人共同建立的國家,高麗太祖王建認為是兄弟之邦,因而對契丹憤恨至極。阿保機死後,述律太后掌權,派人送給王建五十頭駱駝,意圖結好。但王建憤恨難消,怒斥契丹是無道之國,下令將這些駱駝都棄置在開城萬夫橋下,全部餓死。「萬夫橋事件」使兩國關係更加惡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高麗和宋朝便結為盟友,目標一致對付遼國。

 

但宋朝重文輕武,從宋太宗起與遼國打仗每次都大敗。九九三年,契丹總攝朝政的蕭太后派八十萬大軍攻打高麗,一路勢如破竹,卻突然停止前進,反而與高麗簽訂一個和約,並同意撤兵,歸還土地,讓高麗君臣喜出望外。契丹以此戰略,利用威逼又利誘的手段讓高麗背棄宋朝,轉而成為契丹的盟友。過了十一年,蕭太后又用同樣的手法,御駕親征南下,與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換來兩國之後一百多年的和平。契丹因而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全力向塞外草原和中亞擴張,在亞洲北方建立起一個土地比宋朝還大一倍的國家。

 

·十三世紀蒙古人與中、日、韓之間的歷史互動關係

 

位於中國最東北,現今黑龍江地區的女真人,人數雖少,卻突然在十一世紀末崛起。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時,軍隊才剛剛超過一萬人,卻在十二年內迅速地滅掉比女真大幾十倍的遼國和北宋。高麗在這期間也和女真人打了幾次大戰,而每次都慘敗。高麗第十七代仁宗迫於無奈,只得投降,向金國稱臣入貢(一一二六年),但幸而仍能保持半獨立的狀態,不受女真人統治。

 

蒙古成吉思汗接著在十三世紀初崛起於蒙古草原。他的兒子窩闊台滅掉金朝,孫子忽必烈又滅掉南宋,建立元朝,在中國地區實行直接統治。窩闊台也派大將薩里台率兵攻破高麗的首都開京,高麗高宗只得投降。但執政的都房政權決定遷都到江華島,激怒了蒙古人,戰爭遂又持續下去。蒙古人大舉屠殺,高麗境內人民死傷慘重,古蹟、廟宇被毀無數。最後高麗的主和派謀殺主戰的最後一任都房政權執政者,送太子到蒙古軍營去求和。蒙古人同意簽訂和約(一二五八年)。第二年,太子繼立為王。從此每一代高麗國王都要送太子到蒙古做為人質,並且常常娶蒙古公主為妻,自己取蒙古名字,穿蒙古衣服。在國王死後,太子又回到國內繼任為王。高麗雖然成為蒙古的附庸國,但蒙古人在高麗實施的是間接統治。

 

忽必烈幾乎統一了整個亞洲大陸,對於海外也是野心勃勃。日本自認文化是從唐朝、宋朝傳承的,十分引以為傲,認為蒙古人是野蠻人,對南宋遭到滅亡尤其痛恨,因而對忽必烈派去的使臣不理不睬。忽必烈忍無可忍,於一二七四年決定要攻打日本,命令三萬二千名高麗人、漢人和蒙古人分乘九百艘戰船從高麗出發到日本。不料半夜颱風突然來襲,元軍戰船有一半以上沈沒,其餘倉皇逃回高麗。忽必烈仍不死心,在一二八一年再次派出艦隊遠征日本,有四萬高麗人、漢人和蒙古人仍是從高麗出發,另有十一萬南宋的降兵從中國寧波出發。不料颱風再次來襲,瞬間擊破數千艘戰船。颱風過後,日本人殺盡所有的高麗人、漢人和蒙古人,但是不殺南宋人。將近十萬個南宋人一夕都歸化為日本人,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因而又增添了許多。

 

倭寇問題

 

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本身已經是兩次大災難,更導致了一項嚴重的後遺症倭寇加劇。倭寇原本在十二世紀已經開始,日本國內源平爭戰時有一些戰敗的無主武士,稱為「浪人」,走投無路,只好乘船出海去,在高麗南部沿海打家劫舍。但在「元寇」兩次侵略日本後,倭寇明顯增加,並且手段越加毒辣,範圍更從高麗南部擴大到高麗全境,以及中國東方的海域。這些新倭寇中,有一部分就是原先居住在「元寇」登陸的對馬島、平戶島的居民,因為受到直接傷害,聲言要不擇手段報仇,另有一部分是憤恨元寇入侵的一般日本武士。

 

日本鐮倉幕府的北條執權倒台後不久,南北朝開始(一三三六年),國家更亂,加入倭寇的浪人也越多,猖獗到無以復加。高麗王朝耗盡財力、物力、人力,仍是無法解決倭寇問題,國家陷入飢荒和暴亂。在中國,朱元璋將蒙古人趕出長城之外,建立明朝(一三六八年),注意到倭寇的問題,用「勘合」貿易為誘餌,封統一日本的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請他協助解決倭寇問題,仍是不得要領。李成桂於一三九二年建立新的朝鮮王朝之後,也與足利氏協商,但仍是無法根絕倭寇問題。倭寇最後之所以能夠全盤解決,是因為李成桂的兒子朝鮮太宗李芳遠毅然決然發動「己亥東征」,派一萬七千水軍乘戰船直抵日本對馬島,將倭寇巢穴徹底搗毀,並與對馬地方首領重新議定了貿易條件。

 

但朝鮮的倭寇問題雖然解決了,中國的倭寇問題在後來卻仍是繼續發生。中國的倭寇問題,明確地說,是根源於明太祖制訂的祖制。明太祖極端權威,極端保守,又極端反商,下令「片板不許入海」,實質上是取締自由貿易,而由國家統包,獨佔貿易權。明朝與日本間進行勘合貿易,原則上十年一次;鄭和七次下西洋也是在進行勘合貿易,都是屬於一種特殊的朝貢式貿易,雖然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還能控制住走私。但是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由於日本有地方勢力大內氏支持的博多商人和幕府家臣細川氏支持的大阪商人在寧波為爭勘合貿易優先權而大打出手,明世宗竟因而下令停止對日勘合貿易。一項新的災難又開始,走私從此大起,而無法禁絕。走私集團兼併的結果,產生了「後期倭寇」,竟比元末明初的「前期倭寇」還要嚴重,中國沿海五省人民無不遭到剽掠荼毒。最值得注意的是前期倭寇是清一色的日本人,但後期倭寇中其實主腦都是中國人,也有來到東方的葡萄牙人(被稱為佛郎機人),日本人只不過是少數,並且是受聘的。

 

明世宗在位四十五年,而倭寇始終猖獗,雖有名將余大猷、戚繼光等全力投入,仍是無法撲滅。明世宗死後,明穆宗繼位,張居正受到重用,建議取消海禁,倭寇立即煙消雲散。一項根源於錯誤的祖制的錯誤國家政策是如何地誤國誤民,這是一個明確的例證。

 

·十六世紀末日本與明朝在朝鮮的戰與和

 

日本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一四六七年)開始,各地方勢力的軍隊湧入京都,爆發七年內戰,最後不了了之。足利氏的室町幕府威信盡失,戰國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相繼而起。事實上在豐臣秀吉時,日本已經統一了。豐臣秀吉雖然出身貧賤,相貌猥瑣,野心卻是巨大無比,在統一日本後便決定出兵朝鮮,並公然挑戰明朝。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派大將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率十五萬兵跨海東征。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明神宗也派名將李如松率兵前往朝鮮救援。中、日兩國陸軍勢均力敵,海戰最後決定了勝負。朝鮮水軍主帥李舜臣異軍突起,以他所發明建造的「龜殼船」擊沈日本戰船,四戰四勝。豐臣秀吉不得不接受談和的建議,並召回軍隊。

 

但雙方談和失敗,日本又於一五九七年再次出兵,明朝也再次派兵馳援朝鮮。明朝陸軍敗多勝少。海戰方面,日本先勝後敗,關鍵仍是李舜臣。原本朝鮮由於內部嚴重的黨爭,在第一次戰後將李舜臣下獄,貶為平民;但海軍被日軍水師殺得全軍覆沒,朝廷只得又將李舜臣復職。李舜臣重建朝鮮海軍,與明朝的水軍將領陳麟共同作戰,又一次大敗日本,重新掌控了制海權。正在此時,豐臣秀吉突然病逝,遺命從朝鮮撤兵。拯救了朝鮮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卻在截堵日軍撤退時不幸中彈身亡。

 

日本軍隊兩次到達朝鮮,在戰爭和撤退時,燒殺搶掠,老弱婦孺及無辜也不免於難,極其殘忍,在朝鮮百姓心中留下惡劣印象,從此無法磨滅。

 

·十七世紀初朝鮮與明朝、清朝之間的互動關係

 

十六世紀末,女真人又第二次在中國東北崛起;正確地說,應該是被明朝惡劣的地方官逼出來的民變。努爾哈赤為了報父祖之仇,以十三付遺甲起兵,經過三十幾年的奮鬥,自稱可汗,公然向明朝宣戰。明朝派大將楊鎬率領大軍到遼東與努爾哈赤決戰,並請朝鮮也派兵助陣。朝鮮與女真人隔著鴨綠江相望,都認為對方的存在就是限制了自己的擴展,互相敵意很深。但二十年前楊鎬曾經在朝鮮蔚山率領明軍與日軍對陣而被包圍,竟然不戰而逃。這件事朝鮮人都知道,也看不起楊鎬。這樣的人竟然沒有受到懲罰,還能繼續受命率領大軍,朝鮮人都不看好明軍。朝鮮國王光海君甚至交代主帥要相機行事。楊鎬果然大敗,朝鮮人立刻與努爾哈赤講和,採取中立政策。

 

朝鮮內部的黨爭也影響到其政治路線。後來發生政變,得勝的西人黨另立新的國王朝鮮仁祖,立刻改變外交政策,要聯合明朝,以對抗女真人的後金朝。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親率三萬兵渡過鴨綠江,以先前朝鮮政爭失敗的北人黨為謀士兼嚮導,直抵平壤。朝鮮被迫求和,雙方簽約,結為兄弟之邦。

 

皇太極後來又征服了蒙古,對朝鮮的態度轉為嚴厲,要求與朝鮮的關係從兄弟改為君臣。朝鮮主戰派佔多數,決定不受侮辱。皇太極於是親率十萬兵,又渡過鴨綠江,勢如破竹,攻陷朝鮮國都漢城。朝鮮仁祖無可奈何,只得簽訂城下之盟,向皇太極稱臣,並同意與明朝斷絕關係(一六三七年)。這時離清朝入主中國已經只有七年了。朝鮮奉清朝為宗主國的關係從此確立,在後來兩百多年中不曾改變。

 

·近代的中、日、韓關係

 

十五世紀末,哥倫布駕船發現新大陸,達伽馬也航行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抵達印度。這兩件大事宣告了海權時代的來臨。十六世紀初起,西方國家便已經到達東方,並在十九世紀中起,藉著「船堅砲利」 帶給東方國家前所未有的威脅。面對著此一危機,中、日、韓三國對應的方向和速度完全不同。中國拒絕隨著外界的變化而改變,漸漸沈淪,而成為西方國家氈板上的魚肉, 任人宰割。日本在開國和攘夷兩個路線之中掙扎了短暫的時間,最後決定適應外界的變化而迅速學習改變,結束幕府時代,發展出明治維新,一躍而起,成為東亞地區的新強權。但日本擴張的野心隨之而起,也加入西方國家對鄰國展開侵略。中國和同樣拒絕改變的韓國於是都淪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展下的犧牲品,因而有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有日俄戰爭、朝鮮被迫開國和甲申事變。台灣於1905年被清朝割讓給日本,韓國於1910年被日本吞併,分別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一直到1945年日本於太平洋戰爭中失敗投降,才脫離日本的統治。這一段近代的歷史,大部分的讀者比較熟悉,我在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呂正理1950年生於大溪,台灣桃園縣的一個小鎮。清華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畢業之後,呂先生在化學領域工作23年,其中大部分時間服務於台灣最大的化學品外商公司,跨國企業英商卜內門化學集團 (ICI Group), 曾任台灣卜內門化學公司( ICI Taiwan Ltd. ) 總經理,及中國卜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呂先生轉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 並於2003年自創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發展、改善經營管理及從事組織之變革,其服務的行業包括化學品、材料、光電、顯示器、IC設計、醫療器材以及新能源等。呂先生在三十餘年的工作生涯中,迄今已經主導或參與創辦至少8家新公司。呂先生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系友會會長。《另眼看歷史》是他在歷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