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4 第二百零二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淺談中、韓、日之間的歷史互動(一)---《另眼看歷史》外一章
作者 呂正理
2011年3月1日


拙著《另眼看歷史》於今年七月由遠流出版,內容主要是把古今的東亞歷史分成四個時段,各數百年不等,在各時段中同步敘述中、日、韓、台灣及其周邊世界的多角歷史互動。出版後,有許多朋友和讀者來信迴響、鼓勵,或邀我演講、交流,令我十分感恩。也有雜誌或網站來向我邀稿,其中有特別要求就古代中、日、韓三國的歷史互動做一個綜合敘述。我十分感謝此一邀請,讓我有機會用更簡短的篇幅介紹此一重要的命題給讀者大眾。不過必須說明,歷史經過濃縮,無論如何努力寫得生動活潑,不免有成為流水帳之虞,讀者若要全盤弄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或是要回答更多「為什麼?」的問題,還是要請參考原書。

 

要討論古代中國與韓國、日本之間的互動和影響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是種族構成第二是政治和軍事行動方面第三是文化和思想方面。這篇文章只就第一部份和第二部分合併敘述,至於第三部分,我將另行撰述。在此也要先說明,本文中所說的韓國包括現今的南韓及北韓。

 

·        古代韓國與中國之間的互動關係

 

從地圖上看現今韓國是隔著鴨綠江與中國為鄰但在古代並非如此。歷史上所稱的「古朝鮮」,包括傳說中的檀君朝鮮,中國歷史明確記載的箕子朝鮮和衛氏朝鮮,地理位置都以平壤為中心,但也包括部分的中國東北地區。箕子朝鮮是殷商遺臣箕子帶領遺民遷移到朝鮮所建立的國家,到了被衛氏朝鮮篡位時(漢朝初年),已經傳了四十一代,歷經一千多年。建立衛氏朝鮮的衛滿原先是漢高祖劉邦的功臣之一燕王盧綰手下的一名部將,有一些現代學者說他原本就是朝鮮人,在隨燕王盧綰逃亡匈奴途中轉而投奔箕子朝鮮,後來收編了很多秦末漢初逃難到朝鮮的燕國和齊國人民,因而有力量推翻箕子朝鮮。

 

從上一段歷史看我們可以確定兩件事。第一,古朝鮮種族其實並不單一,不只有朝鮮當地和四周的土著,還包括了無數的中國移民;第二,古朝鮮的統治階級都和中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大致也應該是這些人從中國移植過來的。

 

漢武帝窮兵黷武對外四面八方都發動戰爭也派兵滅掉衛氏朝鮮西元前一八年),並且把朝鮮劃入版圖設立郡縣。從這時起到西元三一三年(西晉永嘉七年),四百二十年間,是所謂的「漢郡縣時代」。韓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自行統治,或奉中國為宗主國,而實際上獨立自治,很少被外人直接統治,「漢郡縣時代」是三個例外中的一個。不過可以想像,當中國的政權強大時,朝鮮人民無可奈何,只能乖乖順服,但只要中國一發生動亂,朝鮮人民必定是起來反抗。因而,中國對朝鮮的統治在這四百多年中有些時候是有名無實,例如在西漢末年王莽時大亂,以及在西晉末年五胡之亂後。

 

韓國的種族源流其實十分複雜如果以西元元年前後觀察包括了高句麗、貉、真番以及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包括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三個部落聯盟。其中高句麗人主要是居住在今天中國東北境內的松花江流域一帶,貉人在朝鮮半島東北部海岸地帶,真番在漢江以北的平原上;馬韓是土著,辰韓也稱為「秦韓」,相傳是為了躲避秦朝統治的中國人移民到此。至於弁辰,由於身上有紋身的特點,風俗、語言也大不相同,一般懷疑是日本人渡海而來的移民。因而,我們也可以確定地說,今日的韓國人並沒有什麼純正血統的朝鮮人祖先,而是個多來源混血的民族。事實上,這個結論也適用於今日大部分的國家或地區人民,包括中國、日本和台灣。

 

韓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一般是說是從西元前一世紀起到西元六七七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延續了約七百年。實際上,高句麗從來都是一國獨大,百濟和新羅分別只是馬韓和辰韓部落聯盟裡的小部落,後來很晚才經由兼併而成為強國。西元二四四至二四七年間,中國的曹魏王朝派大將毋丘儉帶兵到朝鮮,擊潰高句麗,屠城,追殺高句麗王到中國東北的扶餘地界,在丸都山(在今吉林省集安市)立紀功碑;又派兵南下到現今的漢江流域,擊潰三韓聯軍。有學者推論,百濟和新羅便是因此而崛起,因為強鄰高句麗已經被打得半死,而三韓部落聯盟也破碎了,一切重新洗牌。不過還有一個第四勢力產生,稱為「任那」(包括加羅),或稱「加耶」,與原先的弁辰有關,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橋頭堡。

 

·        古代日本與中國、韓國之間的互動關係

 

日本雖是個島國並不孤立在古代已經常常有人乘船進出。關於日本的起源,有一個神話講到神武天皇原本住在九州,四十五歲開始東征而統一全日本,建立了大和王朝。有許多學者認為,如果真有神武天皇,可能原先也不是日本人。原因在於,日本的彌生文化(約為西元前三百年至西元後三百年)發端非常突然,出土的彌生式陶器、青銅劍、青銅鏡,以及栽種水稻的技術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出現,顯然是「渡來人」所傳入的。韓國有人主張神武天皇來自韓國。中國也有人主張神武天皇,或他的祖先來自中國。甚至有學者說神武天皇就是秦始皇時的方士徐福,帶領童男、童女三千人,浩浩蕩蕩乘船出海,從此一去不復返,實際上是到達了日本九州。

 

日本最早的史書《日本書紀》記載說神武天皇的曾祖父天孫瓊瓊杵尊是奉天照大神之命乘「天磬」離開高天原降臨日向的高千穗也就是說從外地乘風帆到達日本因而給人許多聯想的空間。不過《日本書紀》又記載在神武天皇東征之前,日本其他地區也曾經有其他乘天磬船而飛降者。所以古代很可能有一些不同地區來源的人乘船到達日本。徐福出海同時,或在他之前之後,絕對有很多其他中國人也乘船出海,並到了日本;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人是來自朝鮮半島的,甚至有可能部分是來自台灣的原住民。台灣的原住民同樣也是來自中國,或更明確地說,是從中國逃命而來到台灣。古代台灣原住民的特長之一就是善於駕船。據研究,今日在太平洋上大部分小島上的南島語系土著的祖先幾乎都是來自台灣,所以可說都是現今台灣原住民的表親。

 

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國」。倭人到中國的記載,從西漢起就不曾間斷過,但大多是先渡海到朝鮮,然後再從陸路輾轉到中國。漢光武帝劉秀還曾經贈送一顆上面刻著「漢委奴國王」的金印送給一個倭國來的使者,這顆印章現在仍然留存著,置放在九州福岡的博物館裡。不過可以確定當時的倭國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至少分成一百多個部落國。日本也有學者推論神武天皇最早也不過是和漢光武帝同時。

 

中國又有史書提到,三國時代魏王曹丕(曹操的兒子)曾經派使者到倭國,發現當地的人無分男女老少,都在臉上和全身刺青,並且自稱是太伯的後代。太伯是春秋時代吳國自我標榜的開國之祖,也是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文王的大伯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上說他只因要把族長的繼承權讓給文王的父親,自我放逐從西岐到達荊蠻之地,也就是現在的蘇州附近。當時在荊蠻的原住民都在臉上和全身刺青,太伯的子孫也入境隨俗,全身刺青。因而,在此也要順帶說一件事,在朝鮮半島南端的弁辰人,除了可能來自日本,也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的荊蠻地區。

 

從以上看,古代日本、中國和韓國之間的確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曾經在二三八年又派了使者到達倭國,這時倭國已經是一個由許多部落國組成的邦聯國家了,由一個女王「卑彌呼」在統治。魏明帝封她為「親魏倭王」。

 

中國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三0四 五八一年)是一個長期戰亂的時代,在韓國也是戰亂的時代,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之間進行慘烈的征戰。這三國之間的競爭又受到鄰近的中國極大的影響。高句麗企圖與五胡十六國中當中的強權,鮮卑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國在遼東爭霸,結果大敗,受到沈重的打擊。百濟趁機而起,兵臨大同江,佔領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中箭身亡。他的兒子第十七代小獸林王不得不對中國後起的北方霸主前秦符堅稱臣入貢,取得保護。鮮卑拓拔氏所建立的北魏後來又繼前秦而起,成為華北強權。高句麗自認無法與北魏爭勝,於是逐漸放棄遼東,而集中力量在朝鮮半島。第二十代長壽王於四二七年把國都從遼東遷至平壤,便是為了這個原因。

 

·        七世紀中國隋、唐兩個朝代與韓國、日本的互動關係

 

正在朝鮮半島亂紛紛當中,倭國國內基本上已經統一,開始想要向外拓展,並以任那、加羅為基地,積極經營朝鮮半島,因而對百濟和新羅造成極大的威脅。此後,在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對立的聯盟。新羅不願接受倭國的要脅,選擇與高句麗聯盟;百濟與高句麗已經成為世仇,無可奈何,只好與倭國結盟,以對抗高句麗、新羅陣營。一八七七年(清朝光緒三年),中國吉林省集安市出土一個「好太王碑」,這是長壽王在西元四一四年下令而刻成的,用來紀念他的父親好太王的豐功偉業。這個碑上刻有一千七百多個漢字,印證了以上這一段四國之間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好太王碑」的字古樸簡潔而有力,兼具隸書和楷書之美,到今天已經成為有名的書法碑帖。

 

但敵友之間的關係只是暫時,並非永遠。新羅和高句麗聯盟之後,逐漸強盛,而有了獨霸的野心,於是和高句麗決裂。百濟和高句麗之間遂化敵為友,又聯合倭國,成為三對一的局勢。這樣的局面從六世紀中起持續了大約一百多年。新羅之所以能夠支撐這樣久,並非都是靠獨自的力量,其實還有賴於兩件事。其一,是百濟與倭國之間也有些矛盾,不願倭國在朝鮮半島過度發展,對倭國態度冷淡,甚至把部分任那的土地收為己有。其二,是高句麗和中國的隋、唐先後兩個強權發生衝突。

 

隋朝之所以覆滅,原因很多,但和隋煬帝三次出兵高句麗有極大的關係。隋煬帝好大喜功,以為高句麗是小國,必然獲勝,為了炫耀,御駕親征,帶領一百一十三萬大軍, 號稱二百萬,浩浩蕩蕩,前古未有,不料海、陸兩道都遭到潰敗。後來為了討回顏面,又兩次派軍隊遠征,但都無功而返。為了出兵,全國各地都要置辦米糧、兵甲、工具、馬匹等,農地因而荒廢,官吏橫征暴歛,加上天災頻仍,百姓窮困,紛紛凍餓而死。怒火於是燃燒全國,農民叛亂起義,許多官員也都參加革命,國家瞬間就滅亡了。大亂後,唐太宗平定天下,派官員到高句麗、新羅、百濟去,想要調停紛爭,結果不但無法達成,連自己也被拖下水,與新羅結盟以對付高句麗和百濟。唐太宗一生戰無不克,攻無不勝,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御駕親征,結果受阻於遼東安市城,連鴨綠江都無法渡過,同樣是顏面盡失。韓國人若是提到這段歷史,必定是引以為豪。不過中韓之間以鴨綠江為界,從唐太宗起就不曾改變過。

 

唐高宗繼位數年後武則天掌權。她改變戰略,捨高句麗而先取百濟,與新羅分別從海、陸兩道夾攻百濟。百濟不知為何犯了一個大錯,並沒有等待兩個盟友高句麗和倭國的軍隊來到就輕率地獨自作戰,結果不到一個月就被滅掉了(六六0年)。日本在朝鮮經營了幾個世紀,深怕失掉立足點,接受百濟遺民的請求,送回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並派出一千多艘戰船,三萬水軍,結果在白江口(日本稱為白村江,現今南韓錦江口)被唐朝劉仁軌率領的海軍擊敗,全軍覆沒。日本勢力從此退出朝鮮半島,一直到九百年後(一五九二年,明朝萬曆年間),才有豐臣秀吉又派兵到朝鮮,與明朝和李氏朝鮮王朝聯軍再次兵戎相見。

 

高句麗失掉了盟友百濟倭國受到重創國家內部又發生了分裂於是在不久後六六八年),也被唐朝和新羅聯手滅掉。武則天這時決定對朝鮮實施直接統治,在平壤成立了一個軍事及行政機構,稱為安東都護府。這是唐朝的一貫國家政策,卻是新羅痛恨無比的一個措施。新羅不斷地抗拒,唐朝雖然能夠鎮壓於一時, 卻無法永久。當時吐蕃(現今西藏)崛起,取代塞外的突厥而成為唐朝的心腹大患,因而武則天接受大臣的建議,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不再派兵到朝鮮。新羅於是統一了朝鮮半島(六七七年)。

 

武則天成立安東都護府,在其下又分設幾個都督府,是韓國歷史上受到外人直接統治的第二次例外,時間很短,不到十年,但實質的統治更短,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新羅死命抗拒和戰爭紛亂的狀態下。韓國受到外人直接統治的第三次例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十五年裡。日本強勢地併吞了韓國,設立總督府。這更是韓國人十分痛恨的一段歷史。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呂正理1950年生於大溪,台灣桃園縣的一個小鎮。清華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畢業之後,呂先生在化學領域工作23年,其中大部分時間服務於台灣最大的化學品外商公司,跨國企業英商卜內門化學集團 (ICI Group), 曾任台灣卜內門化學公司( ICI Taiwan Ltd. ) 總經理,及中國卜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呂先生轉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 並於2003年自創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發展、改善經營管理及從事組織之變革,其服務的行業包括化學品、材料、光電、顯示器、IC設計、醫療器材以及新能源等。呂先生在三十餘年的工作生涯中,迄今已經主導或參與創辦至少8家新公司。呂先生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系友會會長。《另眼看歷史》是他在歷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