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4 第二百零二期
 
Go to English Website
首页 | 文章与评论 | 书评 | 联系我们 | 广告 | 链接
www.ChinaUSFriendship.com
简化, 还是不简化汉字?
作者 揭钧
2009年10月1日


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人,会说只有中国人能把中文学好,因为外国人学起中文来实在困难。然而世界慢慢地重视中文,学中文的人,必定会多起来。联合国和世界各大图书馆,早已决定以简体中文为标准,可是大部分华侨以及港台居民,一向习惯使用繁体字,所以简化,还是不简化汉字,答案因人而异。

 

中国方言很多,可是一般外国人,只知道广东话和普通话,当他们听到有繁体和简体中文时,会问我们简体中文是不是普通话,言下之意是广东话用的是繁体字,一些没有经历的中国人,会认为这种想法可笑,可是我认为会问这个问题的人,起码知道中国有不同的方言,从拼音文字的观点看来,语言不同,文字自然各异,可见问得很有深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有些中国人,看到自己不熟悉的文字,便说它不是中文,见到这种情形,我觉得很难不加以解释。

 

一般人认为,甲骨文是中文的始祖,到秦始皇时,它可能经过很多变换和改革、而变得相当成熟了。秦朝势力,笼罩很大的区域,无形中,这种文字流传得很广,历史学家归功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可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不能忽略,因为文字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接受的对象,与武力的强迫,关系不大。不过我们也要明白,中国还有多种文字,有些消失了,还有些例如满文和藏文等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由於交流的必要,东亚地区的学者,秦汉一来,都使用中国的文字,只不过他们有另一种发音。 因为汉字是图形文字,所以这是行得通的。老一辈的韩国和日本人,用他们的口语,去读中国文字。

 

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留下很多不同的字体,其中的草书,有些字比简体的字还要简单。在廿世纪初业,爱国的中国学者们,分为两派,激进派主张使用简体字,去广泛地教育大众读书认字;可是保守一点的学者们,主张保留原有字体,这样后代子孙,可以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两派人士 都主张采用百话文,去推广教育。

 

后来共产党和国民党,把文字争论变成政治化了,蒋介石整肃激进分子,思想激进的人,自然变成了共产党员。抗战胜利后,两党争夺的结果,以海峡为界,分为两个政权,各自推行不同的版本,而且利用文字的版本,作为统治的工具,对不听话的人,加以整肃,那时两地的人民,简化,还是不简化汉字,不是问题,因为没有选择的自由。硬性的规定,给中华民族画了一条鸿沟,好在今天大家慢慢地学会互相尊重,因人而采用适当的文字。

 

事实上,繁体和简体,相同的字远远超过不同的字,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少数不认得的字,是必须进一步去探索,可是只要花点工夫,就会跨越这个鸿沟。文字是不断地在改变的;冷战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美断绝来往,因而与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在用语上有了少少的不同,但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波兰科学会议时首次见到中国的科学家们,大家交谈毫无问题,我们好像见到良久失落的兄妹一样,拥抱
在一起。我相信态度是简体繁体互换最大的障碍,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困难。

 

简化还是不简化汉字,不是一个问题,两者现在都有人使用,不过因为使用简化汉字的人多,将来可能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字。然而世事多变,2009年,在中国人民大会上,还有人提出来,要恢复繁体字,谁又能断言,将来看不到繁体字呢。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语文翻译已经自动化,繁体和简体的转换,在电脑上易如反掌,简化,还是不简化汉字,已经不是一个实用性的问题。

评论

如果您想评论这篇文章, 请先点这里免费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如果您忘记您的用户名或密码,请重新注册!

遵守阅通公司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阅通公司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


揭鈞教授出 生于廣東﹐ 五歲喪母﹐ 後從軍以防飢餓﹐ 經海南島而抵達台灣。 被故孫立人將軍收容﹐ 給予讀書機會。 他台大化學系畢業後﹐ 在清華研究所攻讀原子科學﹐ 然後在加拿大 溫哥華的俾詩大學取得學位後﹐ 到華鐵盧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一年後﹐ 被聘為教授﹐ 從事研究和教學三十四年﹐ 于2004年退休。 他是加拿大華鐵盧大學榮休教授﹐ 目前他是安省中部中華文化中心董事會董事﹐ 並曾經是該中心的首任主席。
Copyright © 2007 China-U.S. Friendship Exchange,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规则 联系我们